郭是哪个鲜卑姓氏改过来的?
有说是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在五代时期,后晋政权中有一著名将领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的后裔。但我以为源于满族更加具有科学性: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其次,郭络罗氏在锡伯族中也有存在,据锡伯族的自述,他们认为这个姓氏源自鲜卑民族的古老部落。锡伯族中的郭络罗氏在历史变迁中,也逐渐改为与之发音相近的汉姓郭氏。综上所述,熊岳正黄旗郭络罗氏的姓氏历史包含了满洲八旗的传承和锡伯族的分支,体现了满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融与变迁。
第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满洲八旗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锡伯族中自古亦有郭络罗氏,自认为是传自古老的鲜卑民族部落,后多改谐音汉姓为郭氏。本书按:关于锡伯族认为鲜卑族即有郭络罗氏,本书还未查阅到相关的历史记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中分析认为,郭络罗的汉义可能与钩、躬身或放纵有关。进入清朝中叶后,满族和达斡尔族的郭络罗氏多采用汉姓,如郭氏、高氏。另一个渊源则来自锡伯族,同样源于满洲八旗姓氏,且他们认为自己的郭络罗氏源自古老的鲜卑民族部落。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元姓门望最高,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大姓门第相当,不得授以卑官。孝文帝还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阿史那姓姓氏渊源
历史渊源 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尔泰山的游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领突厥部众灭柔然,建立了继匈奴之后的第二个北方游牧汗国。由于权力体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达头可汗和沙钵略可汗分别建立了西突厥和东突厥,此后阿史那一族逐渐衰落。
阿史那姓源自突厥族,出自古突厥族大可汗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阿史那氏是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为世代沿袭。在唐朝中、后期,该姓氏多改为汉字单姓史氏。个别可汗甚至被唐皇赐姓为李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二显示,阿史那氏为夏氏之后,居住于兜牟山,北人称为突厥窟。
苏联学者古米列夫也认为“阿史那”是蒙古语(狼)的音译。普里察克和卜弼德分别构拟为原始突厥-蒙古语inga/ina(狼)和蒙古语的ar(b) inoa(十只狼)。《周书·突厥传》中还提到突厥之先源于索国,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小妻所生之子。
阿史那氏为夏氏之后,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上,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
阿史那·贺鲁,突厥族,室点密五世孙,射匮特勤之子,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居多罗斯川,统五姓之众。后咄陆可汗被乙毗射匮可汗追击,贺鲁率三部归唐,后渐有反唐之心,谋取西、庭二州。永徽二年,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统西突厥十姓之众,与唐为敌。
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车,后改为狄。北魏灭亡后,有些姓独孤浑的改为杜。大唐时,太宗大败***,西***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少数民族的姓氏,还有,有哪些是少数民族改为汉姓的名字。
1、许多少数民族,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为是本族的大王,后代纷纷改姓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蛮族,一支姓龙佑那的蛮人部落投降,被赐姓张。 西晋时,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自称大舜后代,改姓姚。
2、满族八大姓,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常见的改姓为汉姓的有佟、关、马、索、赫、富、那、郎。那么,他们改姓之前的原姓是什么呢? 佟佳氏:改姓为佟,例如演员佟大为。 关姓:原姓为瓜尔佳,例如演员关晓彤。 马姓:原姓为马佳,例如演员马景涛。 索姓:原姓为索绰罗,例如歌手那英。
3、源流四源于古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属于帝王赐改汉姓为氏。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在历史文献中,常把奚民族人记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时期,奚族张氏出自帝王赐姓。张忠志,本是奚族人,原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
4、据满族文化研究专家统计,满洲八旗的姓氏共有993个,其中,皇族爱新觉罗氏在清朝灭亡后,很多人选择以“金”为汉姓,这是因为“爱新觉罗”在满语中与“金”同义。还有的人选择了赵、罗、艾、肇、毓、骆等汉姓。但并非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改姓,例如,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户口本上仍然写着“爱新觉罗溥仪”。
5、少部分少数民族,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本族大王身份,其后代改姓王。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蛮族后,龙佑那部落被赐姓张。西晋时期,西北羌族姓烧当,自称大舜后代,改姓姚。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将鲜卑复姓改为汉姓,如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