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部简介
1、皮部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1]。《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1]。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2]。
2、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3、由于手之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上肢,足之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下肢,而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望色及切肤时,上下同名经络皮部是相通的,故称作“上下同法”,所以十二皮部归为六经皮部,并专门加以命名。《素问·皮部论》云:“阴阳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阴之络也。
第四讲:什么是六经及六经辨证
1、六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六经辨证是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下是关于六经及六经辨证的详细解释:六经的概念:定义: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经脉,每类又分为手足两经,共十二经。
2、什么是中医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3、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病症作为诊断的纲领,根据不同病症在人体内脏器官、经络、气血的不同反映,说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体内正邪两气的盛衰、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4、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
中药的六经辩证法具体是什么
1、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中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它将外感疾病的复杂症状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类型。这些类型不仅揭示了疾病的不同阶段,还提供了治疗依据。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与脏腑的联系构成了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2、首先,其创立了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把人体分成了六个功能体系,分别对应于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和少阳,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强大框架。同时,基于阴阳理论的原则,在治疗上确立了多种法则,包括治病求本、调和阴阳、祛邪扶正、分清标本等,指导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3、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异同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其中,阴阳辩证是中医辨证的根本,六经辩证是对阴阳辩证的深化细化。八纲辨证则是辨证的一般方法,为其他辨证体系提供工具。脏腑辨证基于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经络辨证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入手探求病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分别从不同层次和病位角度探讨疾病深浅和危害,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疾病。
经络辨证利用经络理论确定病变部位和趋势,针灸等疗法中尤为重要。卫气营血辨证针对外感温热病,描述了病程发展过程,而三焦辨证则补充了温病阶段划分。六经辨证则通过太阳、阳明等六经来分析伤寒病的不同阶段。
伤寒论六经是哪六经
六经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这些经络与脏腑功能及病变情况密切相关,是伤寒疾病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太阳经:太阳经主要涉及到人体的表浅部位,包括皮肤、肌肉等。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
伤寒论中的六经分别为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和厥阴病。以下是各经的简要概述:太阳病:主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分为伤寒证和中风证。伤寒证以恶寒、体痛、呕逆、无汗为主要症状;中风证则以发热、汗出、恶风、有汗为主要表现。少阴病:脉微细,欲寐,分为伤寒和中风。
六经,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重要概念。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每类又分为手足两经,共十二经。十二经内连脏腑,外通四肢百骸,形成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六经之名源自“经”,经即道路,表示十二经是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的通路。
熟记六经辨证的诀窍
熟记六经辨证的诀窍如下: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辨病位。
首先要明白自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想当医生,建议放弃,此事太难,且产生严重后果要担刑责。想当医生还是按正常途径走,有证,不管水平如何,起码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坐牢的。我认为自学中医的价值在于自己有病或者近亲有病时,特别是各个医院都屡治不好的情况下。
在气虚血瘀与衰老的关系上,颜德馨强调益气活血以抗衰老,治疗传统观念中的“肾亏”。他的诊治诀窍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运用“一元论”分析疾病,注重病机关键症状的识别。在膏方调配上,他注重体质差异和阴阳调和,强调合理配伍和适时服用。
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所以能取世人注目成就.没有什么诀窍,是因重视原文分析、重视前后条文联系分析,“始终理会仲景书”,同时重视密切联系临床,并重视文献考证及各注家见解,从而总结出《伤寒》的基本理论基于八纲,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因而果断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