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中国传统的科举制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综上所述,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的公开、公平竞争原则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在经济基础、政治立场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制度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我国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延续得远比莫卧儿印度或拜占廷帝国为长久,这与科举官僚制胜于曼萨卜达尔或罗戈瑟特之类的外国传统官僚制是不无关系的。而如果以科举制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3、不同之处: 制度范畴:科举制度主要是一种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它涵盖了文官和武官的选拔。而英国文官制度则属于人事组织制度,它不仅包括官员的选拔任命,还涉及对官员的考核、奖惩等更广泛的内容。
“三年丧假”:古代皇帝和官员如何利用“丁忧”制度?
赞美的人,说唐宋以后尤其是宋以后,对孝道的理解越来越精深,所以丁忧制度就严密了;批判的人,则说宋以后中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才会这么强调“三年之丧”这个蠢规矩。 但也可以有个更庸俗的解释:官场资源僧多粥少,借着丁忧,可以趁机要求一批人给另一批人腾位子。
先秦时期儒学思想不占统治地位,也就没有丁忧这回事儿,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员在儒家文化的教导之下开始越来越重视丧事,但是在两汉时期,丁忧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官方给官员的丧假也只有几十天,根本达不到三年。
建立了“休沐制度”,即每五天休假一天,官员可以回家洗澡更衣、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放松休息。除了常规假期,还有夏至、冬至各放假5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以及丧假和探亲假等。唐朝时期:沿用了西汉的休假制度,但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假一天。
古代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别。《天府广记》记载:明朝洪武八年三月,诏令百官闻父母丧,不待上报,允许去官。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丧假也会被缩短或者被朝廷拒绝。
同时,唐朝官员如果自己家中有事,也有相应的规定假期。例如儿子行冠礼放假3天,子女婚娶放假9天,其他亲属结婚则根据关系远近放假6天、3天、1天不等。到了五月份,有15天的田假,到了九月份,则有15天的备制寒衣假。父母去世,文官强制丁忧3年,武官则为100天,授业恩师去世也有3天假。
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
皇帝制度:建立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从秦朝到唐朝,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下面是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由郡守和县令管理。秦始皇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法家思想,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