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苔看健康,关注中医舌诊中的六种情况
舌有齿痕——脾虚湿重 舌象特征: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舌边有齿痕。健康状态: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调理方法:不食冰凉,起居避阴寒,多食薏米、赤小豆。图片展示: 舌苔黄腻——痰湿内热 舌象特征:舌苔厚腻发黄。健康状态:体内有痰湿,若舌质发红,则体内营养过剩,无法化热。
解读:舌苔厚白说明体内痰湿邪气太多。痰湿可能导致舌苔变厚、变白,同时可能伴有脾胃不好的症状。建议:避免随意吃寒凉食物,多吃山药、薏苡仁等祛湿健脾的食物,推荐用四神汤结合运动调理。综上所述,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脏腑病变可通过舌象反映出来。如肝病患者,舌质常呈现青紫;肾病患者,舌质淡红;脾虚患者,舌苔厚腻。因此,观察舌象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正确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舌象的变化是动态的,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舌象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很齐全的舌诊,舌诊看健康【建议收藏】
舌尖:属心肺,观察舌尖可以了解心肺的健康状况。舌中:属脾胃,舌中区域的异常可能反映脾胃问题。舌根:属肾,舌根的变化可能与肾脏功能有关。舌两侧:属肝胆,观察舌两侧可以了解肝胆的健康状况。舌质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变化可以反映血虚、气虚、痰湿、血瘀等体质问题。
通过舌诊可以初步判断是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例如,舌上有红点或芒刺表示内热过盛;裂痕中无舌苔覆盖表示精血亏虚;舌体偏白,舌苔偏白提示脾肾阳虚、体内有水湿痰饮;淡白舌代表体内虚汗等。临床常见的舌象有桃花舌、裂纹舌、齿痕舌、淡白舌、红舌、绛舌和紫舌等。
这被称为“桃花舌”。舌诊时应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一般不超过30秒。如果一次无法准确判断,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以下是常见舌苔超清彩色图谱,这些图谱有助于通过观察舌头了解健康状况。
从舌苔看健康,跟中医学舌诊……
1、舌象特征: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舌边有齿痕。健康状态: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调理方法:不食冰凉,起居避阴寒,多食薏米、赤小豆。图片展示: 舌苔黄腻——痰湿内热 舌象特征:舌苔厚腻发黄。健康状态:体内有痰湿,若舌质发红,则体内营养过剩,无法化热。调理方法:忌油腻,忌烟酒,充足睡眠,多运动。
2、从舌苔看健康,中医舌诊中的六种情况如下: 正常舌苔 状态描述:淡红色、薄白苔是舌苔的正常状态。图片展示:形成原因:当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舌苔呈现淡红色和薄白的状态。当身体患病时,由于食欲减少或只摄入软食,咀嚼和舌部动作减少,或者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会变厚。
3、观察舌根和舌侧 舌根主要反映肾的情况,舌侧则与肝胆相关。通过观察舌根和舌侧的舌苔、颜色等,可以了解肾和肝胆的健康状况。总结 舌诊是一种非常灵敏且直观的诊断方法,能够反映人体内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状、颜色、舌苔等,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内的健康隐患。
4、观察舌象时,医生会结合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中红者为肝火太盛。而舌边红则表明肝胆火盛。全舌呈均匀青色为寒证,而舌体瘦小则表明气血亏损或虚寒体质。某些糖尿病人或嗜烟酗酒者因为火毒内蕴,舌象也会发生变化,如舌面出现青紫色斑块或淤点,表明胃火太盛。
5、舌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内热过盛。舌尖、舌中、舌两边有红点、芒刺,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肝胆火旺。调理:忌辛辣、食清淡、生活规律、多锻炼 舌有裂纹——精血亏虚 裂痕中一般贸易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舌苔白而有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中医不传之谜——舌鼓不补肾,舌凹不健脾,舌淡不疏肝!对照舌头,看看,你...
舌鼓——不补肾 表现:舌两边鼓起来,舌根凸起,舌苔又厚又黄。解析:这种舌象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生了内热,湿热堵在下焦。此时若直接补肾,药物难以送达病灶,反而可能加重湿热,使肾虚状况更加严重。这类人还可能伴有阴囊潮湿、尿黄、口苦、脾气暴躁等症状。调理建议:应先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待湿热去除后再考虑补肾。
舌前端凹陷——肺气亏虚 表现:舌前端凹陷,伴有胸闷气短,声音低沉,咳嗽痰多,身体素质较差,容易感冒生病。补虚方法:可参考使用补肺汤进行调养。图示:舌中凹陷——脾胃虚弱 表现:舌中凹陷,平时肠胃不好,腹胀不消化,或便秘腹泻,大便不成形,伴随体倦乏力、没胃口吃饭等问题。
晚上失眠烦躁。舌头表现:舌中间有裂纹,舌苔黄厚,舌头两边鼓胀。诊断:脾肾两虚,肝气郁结。调理:按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热利湿、补肾的顺序进行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淡白舌,淡白舌往往见于慢性肾脏病初期,舌色较正常色淡,白色中隐隐显红而润泽,乃气血不足,血不荣舌,使舌部血脉不能充盈;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或阳气不足,不能温运血液,且阳虚内寒,经脉收引,使舌部血液减少致舌色浅淡。《舌鉴辨证》指出,淡白舌为“虚寒之舌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