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恶论是什么意思?
1、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2、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3、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4、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5、性恶论是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是战国末期荀子倡导的理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
6、荀子的性恶论的“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获得。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荀子人性本恶的原话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
选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赵国荀子的《性恶篇》。
一个人如果好几年不排便,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孟子拿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事,荀子认为过于理想化。
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原话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不对?
1、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人性恶。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3、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4、荀子“人之性恶”即是“人性本恶”。这种说法也是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备受诟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宋明儒者对荀子极力贬低,致使荀子学说湮没不彰。
5、对于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我认为是不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才符合当下社会人性发展的规律,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产生改变,变得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