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是
1、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分为三类: 吴声歌曲,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为主。 西曲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西曲歌”为主。 神弦歌,是清商三调之一。
2、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屺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多辑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少数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3、南朝乐府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南朝乐府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
4、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5、南朝乐府民歌,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统称为“吴声”与“西曲”,所收人的篇章也最为完备。
《懊侬歌·南朝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南北朝·南北无名《懊侬歌》 懊侬歌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碧波帘幕垂朱户,帘下莺莺语。薄罗依旧泣青春,野花芳草逐年新,事难论。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懊侬歌》表现恋情;诗曰: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还有二千在。诗浅白明了,但很有诗味。其味在于巧用数字,构成减法算术。后三句三千三减去一千三还有二千。
赏析: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懊侬歌》表现恋情;诗曰: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还有二千在。诗浅白明了,但很有诗味。其味在于巧用数字,构成“减法”算术。后三句“三千三”减去“一千三”还有“二千”。
亦作懊侬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引证解释⒈见“懊_歌”。
南朝乐府民歌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这首民歌,是写一个女子在爱情上失意的苦闷。四句诗,机心巧运,颇见机趣。
南朝乐府几乎全是什么
南朝乐府几乎全是民歌,其中最高成就是《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体制上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也有四言、七言和杂言体。
南朝乐府几乎全是情歌,其中《西洲曲》是南朝乐府的最高成就。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首推《西洲曲》,南北朝时期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且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
东晋至陈末的乐曲歌辞,包括民歌和文人作品两类。在现代的研究著作中,南朝乐府一般指这一时期的民歌。东晋渡江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开发。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
C. 《杂歌谣辞》D. 《横吹曲辞》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A [解析]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
展开全部 乐府本是一个机构的各称,时间在汉朝,职能是收集民间歌谣。所谓“汉乐府”,是后人对乐府收集到的民歌称谓。民歌,是民间创作,与文人士大夫等“诗人”创作风格迥异。多反映下层民众的心理情绪,没有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