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的来历
1、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2、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3、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北京颐和园历史故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
颐和园的万寿山古时叫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这个不起眼的山和泊怎么成了后来这样著名的皇家园林了呢?传说在辽、金时代,瓮山是座光秃秃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庙里只有一个谁都不知有多大年纪的老和尚。
这个门和其他的门相比,规模相对小一些,也不如其他门漂亮、大气,但是却是颐和园游客量最大的门之一,它就是如意门。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清朝的慈禧太后有很大关系。
颐和园的来历?
颐和园原名叫清漪园。慈禧太后挪用了建海军的经费进行了重建、扩建。太监李莲英为了迎合慈禧渴望长寿的心意,特此把园名改成颐和园。意思是让慈禧在这里保全元气、长命百岁。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