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和盐酸能做喷泉实验?
可设计成喷泉实验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均极易溶于水。1体积的水常温下大约分别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和500体积的氯化氢气体。因此,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实验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用手挤控塑料瓶,使塑料瓶中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玻璃尖嘴进入圆底烧瓶内与氨气接触,即可形成白色的喷烟 。烧瓶内压强减少,浓盐酸会进入烧瓶,产生白色喷泉。
(1)NHHCl、SONO2 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2)酸性气体HCl、SONOCO2或能与碱反应的Cl2等与NaOH(aq)组合能形成喷泉。(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组合也能形成喷泉。
氨: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现象?证明了什么问题?
1、形成喷泉的根本原因是压力差。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
2、氨气溶于水会和水发生反应(NH3+H2O=NH3·H2O),但在这儿不在意化学反应,只是因为溶解度太大(700),此实验的目的(1)就是让学生明白氨气的溶解度大,(2)实验很精彩能提高兴趣,(3)隐性变显性是一种方法。
3、实验原理 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1:700),使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上边的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4、即可形成白色的喷烟 。烧瓶内压强减少,浓盐酸会进入烧瓶,产生白色喷泉。
5、实验现象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吸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三应用①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检验HCl等气体的存在;②实验室用它与铝盐溶液反应制氢氧化铝;③配制银氨溶液检验有机物分子中醛基的存在。
6、目的是氨气极易溶于水,原理是极少量水使得装有氨气的密闭瓶和大气形成很大的压力差,致使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1、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克拉伯龙方程。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高一化学教材在讲到氨的性质时,安排了喷泉实验。由于喷泉实验的趣味性强,直观效果好,如今已超越教材中安排的喷泉实验的范围,演变成一系列的喷泉实验。
2、喷泉实验的原理是,烧瓶中的气体易溶(如HCl,1:500溶于水)于滴管中的液体,或是能与其发生化学反应但不生成气体,从而使烧瓶内气压降低,大气压便将烧杯中的液体挤进烧瓶,形成喷泉。
3、小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使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气压差,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
4、科学小实验水瓶喷泉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如何利用的大气压:当拧紧瓶盖时,瓶口没有和外界连通,因此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瓶外的空气会通过小孔把水往瓶里压,所以水就漏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