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的发展历程包含:致用阶段、比德阶段、畅神阶段。致用阶段:这一阶段出现在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上,即物尽其用的观念,审美意识还比较低下。
从隋唐时期开始,皴法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皴法的成熟也为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战乱频发,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山水画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辉煌。
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的作用
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和谐,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的境地。
2、中国人对山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当然,徐霞客对山水的态度则是为了向大地求知;还有取一种是“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的态度;但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和无比感恩的心态。
3、.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2分)中国人对山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4、中国山与外国山不一样的,只是因为中国多了黄山、泰山、庐山、华山等。中原及东南部的这些人文山水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体验以及文化格调。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情感文化。
谈谈如何鉴赏中国山水画
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作品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再看造型,即是否“形似”。
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
把握主旨:欣赏山水画时,首先要明确画面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情感和气氛。通过在画面中寻找突出点、凸显的主体部分,可以帮助理解画面的中心思想。注重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山水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构图的鉴赏方式来看,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透视规律。
山水画欣赏 第看画家本人的艺术、人品学养,风格,个性,特色。画因人贵是社会对画家的一个肯定,画家有没有自己的独的艺术语言,风格是一个国画家有别于另一位国画家的特色所在,山水画是高于大自然的。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自然审美的发展历程包含:致用阶段、比德阶段、畅神阶段。致用阶段:这一阶段出现在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上,即物尽其用的观念,审美意识还比较低下。
2、从隋唐时期开始,皴法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皴法的成熟也为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战乱频发,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山水画开始蓬勃发展。
3、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