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调查是获取用户反馈、了解用户的一种方式,通常采用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调查是针对真实用户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三个问题是:时间周期长,成本高,找用户难。
1. 时间周期长常规研究从研究设计到招募用户再到实施研究分析,平均需要2周以上的时间。
2. 成本经费高5块钱里,电话采访的价格从150到300不等,邀请用户在线测试甚至比这些价格还要高,往往完成一个调查就要上千元。
3. 找用户难要招募用户参与测试,你需要放入一份招募问卷来“获得”合适的用户。项目中一般会有一个固定的维护用户群,但重大研究事务只邀请这些用户,否则测试次数太多用户容易疲劳,效益自然下降。
二、直播潜在的调研价值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达到5.6亿,直播已经成为宣传/传递的重要平台。
1. 用户基数大、互动多直播对于信息交流也有重要意义。用户会在直播过程中主动与主播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首席主播李佳琪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谈到了直播对于走近用户的重大意义。
他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为国货赋能。他凭什么要给国货赋能?
因为李佳琪脑子里有很多阿里巴巴可能想要的数据和他们没有的东西。每天最快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拿出一个产品,大家对这个产品的喜爱、意见和建议,都在弹幕里及时输出给他。
所以这五六年来,他脑子里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数据。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可以获得数千甚至上亿用户的反馈和想法,这也使得直播成为与用户沟通最快的平台之一。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直播中放研究问题,并且主播和观众互动提问,就有可能获得用户反馈,从实时互动中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
2. 时间周期短直播通常以高频的形式出现,有望培养用户参与直播的习惯,通常是周期性的、短暂的,几天一次到一周一次。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快速响应一些相对紧急的研究需求,获取用户的第一手资料。
3. 无需额外经费直播本身就承载着带货和营销的目的,调研更像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加强主播与观众互动的同时,也可以在产品端获得一些我们想了解的信息。
三、直播调研模式初探虽然直播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但是结合直播的特点,研究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第一步,结合直播的特点,分析直播中可以穿插的研究问题的方向,初步梳理出相应的模式。
1. 直播特性分析首先,直播的节奏紧凑。
同时直播的主要目的是带货,研究是其附加值,不允许以主持人自居。所以,如果研究内容过于复杂,耗费时间过多,就不适合直播。
其次,直播的响应高。
弹幕给人一种特别“爬墙”的感觉。对于想要被关注的用户群体来说,弹幕就是他们的“舞台”。
有时候,即使主播不提问,也会有用户在弹幕里和主播分享对话题的看法。
最后,直播互动很及时。
主播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提问,或者调整自己直播的节奏和内容,这样可以让用户更有“主导权”,觉得自己掌控了直播的内容。
2. 初步搭建调研模式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建立了初步的直播模式,将研究方法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信息两个大方向:
(1)固定数量数据收集,重点关注是非题和选择题,收集简单的用户反馈。这种问题设置比较容易回答,只要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数字就可以了。
是非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是否喜欢/知道/想要…,从而洞察用户的行为认知、对于某类需求的迫切性等。 选择题则能够锁定用户在已有选项中,更喜欢/想看/以及行为模式特征。(2)定性数据收集以文字分析为主,在正规直播间填写空问题和开放题反馈,直播初期没有项目奖励资金,所以开放题通常没有奖励。
填空题询问用户熟悉的个人属性/特征(如学科学段等),用户可快速响应,得到的信息也可以支撑后续用户圈层分析信息。 设置开放【开放题+群内接龙】给予1周时间用户深思并回答的问题,以创意思考等为主,能够改善传统调研访谈形式下,用户思考时间短、回答不够全面的情况。 3. 调研有效性持续监控直播研究作为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不断的迭代和优化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从而沉淀出这种模式下的一套方法论。
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个衡量直播调查效果的量化指标:有效回复率=有效回复数/当前在线人数。
为了监控每一类研究问题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每周研究问题的反复设计和优化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同时,考虑到直播本身的用户峰值特性,我们还分析了直播用户响应率与时间的关系,发现直播用户响应率的峰值时间在播出后半小时内。
这一点只是设置了一些优先级最高的问题让用户回答。
四、总结现场研究是一种新领域的研究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类似的新领域出现,可以加强我们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模式,如果尝试结合新的领域来达到研究的目的,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会。
但随着机遇的诞生,就像体验设计一样,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来监测产品数据,新领域的研究也可以定义其“核心指标”来衡量研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