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校历史
1、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
2、年10月总校迁至黑龙江省北安。不久迁往齐齐哈尔,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学员以部队调干为主,还招收投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
3、年6月1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培养了多少人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
抗战八年,抗大培养了二十万优秀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初改为此名。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
欧阳顺(1910—2003)江西安福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
延安抗大改成了什么大学?
1、抗大现在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补充资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2、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3、延安抗大现在是军事政治大学,1938年12月,晋东南和晋察冀根据地分别成立抗大分校。1939年,总校迁往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延安、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根据地建立分校。
抗日军政大学名词解释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 政治干部的学校。1936年6月1 日 ,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
第一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是谁
抗日军政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第一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是**徐特立**。
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学员主要来源于从部队抽调的干部,并招收一些知识青年,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统战等课程。
年1月 ,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 ,改 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 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出自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毛主席之口。毛主席同时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至1945年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20余万名革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