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仲、季又称为什么
古时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刚好在秋季的正中, 所以,人们除称八月十五为 “中秋” 外, 还称“仲秋”。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达官文士也跟着效仿,此俗逐渐传入盐城民间。于是在盐城每逢中秋就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据说,此俗与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之说有关。
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最小的,就像第一季度的一月是孟二月是仲三月是季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从长到幼分别称为:孟(有时为伯),仲,叔,季。有三个时,通常取孟,仲,季。古人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把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季平均三个月。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孟月,仲月,季月)孟、仲、季,三字怎么读
1、仲:zhòng 兄弟排行次序二 :~兄。~弟。 在当中的 :~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裁(居间调停、裁判)。 姓。龚:gōng 古同“供”,供给。 古同“恭”,恭敬。 姓。孟:mèng 兄弟姊妹排行最大的 :~兄。
2、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
3、“孟仲叔季”(拼音:mènɡ zhònɡ shū jì)【出处】: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释义】: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4、孟春是指即农历正月份。仲夏是指农历五月份。孟秋是指农历七月份。季冬是指农历十二月份。农历年分十二月份,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即孟、仲、季。
孟、仲、季是怎么排行的
兄弟两个伯仲,五个六个伯仲叔季少稚。在我国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 ( 孟 )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有个成语叫难分伯仲,就是难分高低的意思,词语“季春”就是指春末的意思。
伯、仲、叔、季是古代用以表示老大、老老老幺这种排行。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伯,老大也,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国政的。因此,周文王的长子,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
未婚女子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老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