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手下范蠡资料简介
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范蠡是春秋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著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等书籍,后世尊其为“商圣”。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国,之后功成身退,化名鸱夷子皮;此后从商成为一代巨贾,自号“陶朱公”。世人赞其“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为国”。
范蠡是怎样的人?
范蠡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可以说他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明确的,也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人就应该像他一样活得清醒一点。
范蠡为人正直、忠诚、淡泊名利,他有商人的头脑,在辞官之后,在过着闲散生活的同时,他总能赚到很多的钱,但是为了扶贫曾三次散尽钱财,但是他还是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所以才会被人供奉为财神。范蠡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但是后来是投奔到了越王勾践处。
从古至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
范蠡的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但他并非颓废,不是悲观主义者,在内心,范蠡还是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他的思想特征,可称儒道互补或外道内儒。
范蠡人物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他们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范蠡祠戏台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干山村蠡山,为范蠡祠的门楼部分。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寓居于此。 范蠡祠共有四处,其他地区还有山东肥城范蠡祠位于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陶山,浙江德清范蠡祠位于浙江德清干山乡蠡山,湖南沅江市赤山岛有范蠡祠。 历史评价 作为历史人物,南阳人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关注。
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乃中国儒商之鼻祖。生活在约,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亡吴国.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轻时,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
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