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1、抗拉强度是金属由均匀塑性形变向局部集中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值,也是金属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符号为Rm(GB/T 228-1987旧国标规定抗拉强度符号为σb),单位为MPa。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
2、屈服强度: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
3、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开始的临界点。当外力施加到材料上超过一定程度时,材料开始发生可见的持久性变形而不会恢复到原始状态。屈服强度通常以拉伸试验中的0.2%偏移值来表示。
4、屈服强度用于描述材料的可塑性和弹性限度。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抗拉强度是材料在受到拉伸应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拉伸力,通常发生在材料开始发生断裂之前。抗拉强度也以强度的量纲来表示,通常以帕斯卡(Pa)或兆帕斯卡(MPa)。
5、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 英 [ji:ld streθ] 美 [jild strkθ]屈变力,屈服强度,抗屈强度 The aim is to obtain a high yield strength, elastic limit and high toughness.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较高的韧性。
屈服强度名词解释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对于无明显屈服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极限或屈服强度。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
屈服强度是指材料的物理性能,它是描述材料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所能承受的应力量。它衡量了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形或屈服之前所要经历的应力大小。屈服强度也称为弹性限度或屈服点,是衡量材料耐久性、韧性、刚性和强度的重要指标。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屈服强度的工程意义:按照传统的强度设计方法,必然会导致片面追求材料的高屈服强度,但是随着材料屈服强度的提高,材料的抗脆断强度在降低,材料的脆断危险性增加了。
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也就是材料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当金属受到逐渐增大的外力作用时,其内部晶粒会开始发生滑移,导致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是永久性的,一旦产生就不能完全恢复。
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的定义是什么?
处于平台阶段的力就是屈服力,试样屈服时首次下降前的力称为上屈服力,不计瞬时效应的屈服阶段的最小力称为下屈服力。相应的强度即为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对于无明显屈服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极限或屈服强度。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
屈服强度定义: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屈服强度是材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屈服强度被当作是一个受力大小的极限,用来判断结构的破坏与否;在制造上,屈服强度可用来作为工件成形的控制,像是锻造、滚轧、抽拉和挤制等成形。
屈服极限 ,常用符号δs,是材料屈服的临界应力值。(1)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2)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与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材料发生0.2%延伸率)时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