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书信格式是怎样?
1、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
2、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3、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小问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书人。《报任少卿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太史公,官名;牛马走,为司马迁自冰之讯;再拜,表示行礼;足下,为对任少卿的敬词。
4、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5、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古代写信的格式?
1、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古代的书信格式——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古代的书信格式——署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
2、(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3、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4、古代书信格式一般包括:①谓语、②提称语、③思慕语、④正文、⑤祝福语、⑥署名,这六个部分。撰写古代书信格式要求具体如下: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告辞或思慕语。
5、古代书信格式: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古人写信的时候开头结尾都怎么说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结束语 结尾问候语,是问候受信人安好。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诸不具陈。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这些词语一般多用于开头。但不是一定都会放在开头,比如古人有时喜欢用“伏惟台鉴”之类的话作结,“台鉴”便出现在结尾了。古人写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礼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
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丛则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