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和汉半两的区别。
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圆。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名称,形制,重量。名称:秦半两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货币统一为半两钱,而汉半两是汉朝的钱币。形制:秦半两是方孔圆形的,而汉半两则继承了秦半两的规制。重量:秦半两的重量在4克到8克之间,而汉半两的重量则固定在4铢。
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
秦半两直径3公分左右,重约8克左右,文字突起。汉早期半两有八铢半两轻薄,四铢半两,直径小,两字中间有些是短横。
西汉的块范铸钱技术
”汉代的货币产量如此巨大,因此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支持,提供这种技术支撑的正是块范法铸钱。用这种方法铸钱首先需要制作钱币的正面范和背面范,然后在两范之间的空腔内浇铸青铜液铸出钱币。
西汉早期,民间铸钱大多采用石范,郡国铸钱则多采用铜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后,上林三官统一采用铜范铸钱;王莽时期从铜范过渡到叠铸。从陶范经石范再经铜范至王莽以后采用叠铸,这些范铸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进步与否的问题,其中蕴含着社会大背景的因果关系。
母范亦称范母,多系铜质所铸,先用手工刻制成阴文范,而后翻铸成阳文范母,然后用阳文范母印制成泥质子范,再用子范铸钱,用这种方法铸钱比早期用阴文子范直接铸钱,是铸钱技术上的一次大改进,大大提高了铸钱的效率,而且所铸钱币细致秀丽。
范铸法的历史背景 先秦的铸钱工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属范铸造。西汉早期,民间铸钱大多采用石范,郡国铸钱则多采用铜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后,上林三官统一采用铜范铸钱;王莽时期从铜范过渡到叠铸。
西汉半两的介绍
西汉成立后,货币制度沿袭秦朝,在铜钱上仍用半两钱,直到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度,钱币重如其文之前,无论铜钱的实际重量大小,在名称上依然为半两钱。
中国古代货币形态中,半两钱具有独特的圆形方孔设计,重量定为12铢,半两二字分别位于方孔左右,通常右为半,左为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秦始皇开始推行由王室铸造的货币,确立了国家专铸货币的制度。
西汉初年铸造的钱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称为“半两”。但由于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4片榆荚合成,所以当时民间称之为“榆荚半两”或“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