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大司马、太尉这三个官职在三国时期哪个地位最高?
三国时期大司马和大将军,太尉官职相比而言:大司马官职最高,大将军次之,太尉末之。大司马: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末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
首先,在汉末三国时期,从官职地位上来看,大司马在大将军之上,大将军则在太尉之上,也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秦汉的最高武职。在秦朝时期,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
但要是非要将他们分个高下的话,大司马高于大将军高于太尉,是最高的武官官职。在秦朝时期太尉曾是三公之一,专掌军事方面,因此权势强大一时倾天。在汉朝时期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便分了军权,使太尉只能掌管兵马却不能动兵。
汉朝时期大将军与太尉的职责怎样区分啊
在汉朝时期,大将军和太尉均担任武装部队的高级职务,但职责有所不同。 大将军通常担任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战时负责领导和指挥军队。 大将军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拥有特殊的权力和荣誉,主要在战争时期发挥领导作用。
在汉朝时期,大将军和太尉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但是他们的职责有所区分。大将军通常被视为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负责统领和指挥军队,是战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
在古时,太尉与大将军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一般认为,大将军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而太尉大致类似于政府的国防部长。实际在不同的时期,这两者的权重有很大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职位权责划分的变化,也有时是因为在职者权势的影响。
但汉朝时太尉只是名义上的军高最职,实际上并不统兵,基本是个荣誉虚衔而已,且看汉初时任太尉的周勃反诸吕时,因手中无兵,只好骗吕禄吕产放弃兵权,然后冒险亲入北军掌控军队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汉时大将军是实际上握有兵权的最高统兵将领。
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哪个官职更高?实权更大?
在大将军、大司马和太尉三个官职之间,其实是有不同划分的,大司马大于大将军,将军大于太尉,实权也是从大到小的,太尉就是一个虚有其职的职务,并没有什么实权。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对应于丞相掌管全国行政,太尉则掌管全国军事,地位与丞相相同。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首先,在汉末三国时期,从官职地位上来看,大司马在大将军之上,大将军则在太尉之上,也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秦汉的最高武职。在秦朝时期,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称谓,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是无法准确进行横向比较的。
大司马官职大,大司马是中央军事最高长官,大将军是领兵统帅。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1、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爵、丞相、太傅、尚书、大将军、军机大臣、太尉、参军、刺史、太守、巡抚、校尉、提辖、知府、县令、里正。爵: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3、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武)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武)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