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什么意思
“斯”本义是劈、劈开,引申为用工具或手使分开。早在先秦时期,“斯”就被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此”“这”。后来发展为承接副词,再发展为承接连词。这些假借义成为“斯”的主要意义后,后人在“斯”的基础上增添形旁“手”造出“撕”来表示“斯”的本义。
斯的释义如下:释义 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文言连词。于是;就。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斯的组词 宙斯 读音:[zhòu sī]释义: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诺斯之子。慢条斯理 读音:[màn tiáo sī lǐ]释义:形容说话或做事慢慢腾腾。
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也指文言连词。于是;就。还指上古汉语指劈、砍。斯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sī,左右结构,部首为斤,总笔画数为12,有“这”,“尽”,“乃”等含义。还有斯姓。可作动词、代词、助词、形容词。斯古文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汉字“斯”的意思是什么斯字有多少笔画
斯时。以至于斯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古同“厮”,卑贱古同“澌”,尽姓笔画数:12;部首:斤;笔顺编号:122111343312笔画顺序:横竖竖横横横撇捺撇撇横竖详解斯sī【动】同本义〖split〗斯,析也。《说文》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有斯明享。
也指文言连词。于是;就。还指上古汉语指劈、砍。斯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sī,左右结构,部首为斤,总笔画数为12,有“这”,“尽”,“乃”等含义。还有斯姓。可作动词、代词、助词、形容词。斯古文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字是一个汉字,读音为sī,结构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斤,总共有12笔画。它的含义包括“这”、“尽”、“乃”等。此外,斯也是一个姓氏。 斯字可以作为动词、代词、助词或形容词使用。在古文中,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字五行属金。斯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sī,左右结构,部首为斤,总笔画数为12,笔顺为横、竖、竖、横、横、横、撇、点、撇、撇、横、竖。有这、尽、乃等含义。还有斯姓。可作动词、代词、助词、形容词。
斯是一个汉字,读音为sī,部首为斤,总笔画数为12。除了作为代词和连词,斯还有“尽”,“乃”等含义。 斯也可作为姓氏使用。 在古文中,斯作为助词、动词、代词、形容词等词性均可使用。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斯作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房子。
斯是什么意思啊?
“斯”的意思有如下几种: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文言连词。于是;就。上古汉语指劈、砍。 古同“厮”,卑贱。姓。组词:斯文,斯文扫地。“斯”这个字在古文中的用作指示代词时候比较多,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也指文言连词。于是;就。还指上古汉语指劈、砍。斯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sī,左右结构,部首为斤,总笔画数为12,有“这”,“尽”,“乃”等含义。还有斯姓。可作动词、代词、助词、形容词。斯古文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的意思是:这、尽、乃等等,还有斯姓,可作动词、代词、助词、形容词,读音为sī,古同“厮”,是指卑贱。如: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杨”。例句:她是一个很斯文的女孩。十分文静,从来不惹事生非。
斯的意思是什么?
“斯”本义是劈、劈开,引申为用工具或手使分开。早在先秦时期,“斯”就被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此”“这”。后来发展为承接副词,再发展为承接连词。这些假借义成为“斯”的主要意义后,后人在“斯”的基础上增添形旁“手”造出“撕”来表示“斯”的本义。
斯的释义如下:释义 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文言连词。于是;就。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斯的组词 宙斯 读音:[zhòu sī]释义: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诺斯之子。慢条斯理 读音:[màn tiáo sī lǐ]释义:形容说话或做事慢慢腾腾。
“斯”的意思有如下几种: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文言连词。于是;就。上古汉语指劈、砍。 古同“厮”,卑贱。姓。组词:斯文,斯文扫地。“斯”这个字在古文中的用作指示代词时候比较多,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sī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古同“厮”,卑贱古同“澌”,尽姓笔画数:12;部首:斤;笔顺编号:122111343312笔画顺序:横竖竖横横横撇捺撇撇横竖详解斯sī【动】同本义〖split〗斯,析也。《说文》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斯的意思
斯的释义如下:释义 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文言连词。于是;就。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斯的组词 宙斯 读音:[zhòu sī]释义: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诺斯之子。慢条斯理 读音:[màn tiáo sī lǐ]释义:形容说话或做事慢慢腾腾。
“斯”本义是劈、劈开,引申为用工具或手使分开。早在先秦时期,“斯”就被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此”“这”。后来发展为承接副词,再发展为承接连词。这些假借义成为“斯”的主要意义后,后人在“斯”的基础上增添形旁“手”造出“撕”来表示“斯”的本义。
斯sī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古同“厮”,卑贱古同“澌”,尽姓笔画数:12;部首:斤;笔顺编号:122111343312笔画顺序:横竖竖横横横撇捺撇撇横竖详解斯sī【动】同本义〖split〗斯,析也。《说文》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2,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3,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4,古同“厮”,卑贱。5,古同“澌”,尽。6,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7,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以上是从我的古汉语虚词词典里查到的 斯 sī 【动】(会意。
斯的意思 明确答案 “斯”是一个汉字,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种: 作为代词,指代“这”、“这个”等意思。 作为名词,表示某些特定的地域、范围或时期等概念。 在某些固定词组或成语中,“斯”有其特定的含义。
斯在古文中的意思是?用法是?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2,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3,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4,古同“厮”,卑贱。5,古同“澌”,尽。6,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7,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以上是从我的古汉语虚词词典里查到的 斯 sī 【动】(会意。
“斯”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古义: 劈;砍。《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扯裂。《广雅》:斯,裂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分开。《庄子》: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距离;离开。《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斯:副词,则,就;代词,此 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句子有哪些 (1)连词!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斯”假借为“此”,这,这个,这样。
是:①代词,这: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动词,表判断:此必是豫让也。斯:①副词,则,就: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代词,此:微斯人,吾谁与归?之:①助词,的:上古之人 ②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③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间,无实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等于“是”〖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等于“然”〖function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举例:“斯”在古文中的用法 析,劈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