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的资料
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9千米,水面面积1800至2000公顷,水深15至25米,一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7℃左右,河水终年不冻,水域沿岸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大量饵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中,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充足的食物、清洁的水质以及和长江相似的自然环境是白鳍豚迁移及实行异地保护的最佳地点。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River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
白暨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
白鳍豚灭绝了吗?
1、尽管白鳍豚并未完全灭绝,但它们的数量仍然非常稀少,生存环境也极为脆弱。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和恢复工作,以确保这一珍稀物种能够得以生存和繁衍。这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更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和纠正。
2、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
3、白鳍豚没有灭绝。白鳍豚又称中华白海豚或中华鲸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的珍稀哺乳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影响,如过度捕鱼、污染、河口填海等。
4、没有灭绝。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一部分是白鳍豚的内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5、白鳍豚还没有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更新发布,暂时未确认白暨豚已经灭绝,并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6、白鳍豚尚未灭绝。这种动物,亦称中华白海豚或中华鲸豚,是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地区的特有珍稀哺乳动物,受到国家一级保护。它们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下降,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链造成了影响,包括过度捕鱼、环境污染和河口地区填海等。
白鳍豚图片大全大图
1、颈短,头似与躯干相联;颈椎愈合;鼻孔为喷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鳍,前臂退化,掌部变长,趾数增加,但从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鱼,有水平尾鳍,游泳靠尾挥动。 白暨豚 白暨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2、世界上三大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珍稀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珍稀动物之大熊猫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3、因外形相近,中华白海豚常被误认为是白鳍豚。白鳍豚是淡水鲸类,且生性害羞,很少跃出水面,凡是在海面上翻腾跳跃,动感十足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中华白海豚。
4、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的濒危原因 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
5、年4月18日,长江环保队员江少文在长江流域铜陵段观察长江江豚的活动,在江边拍到了两张长着白色长吻的水中生物,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专家用高度疑似长江白鳍豚来对照片进行的形容。
白鳍豚现在还有吗
1、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白鳍豚灭绝,但由于其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且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白鳍豚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可以认为白鳍豚已经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状态。功能性灭绝是指一个物种的数量已经减少到无法维持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程度,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活,也已经无法再繁殖后代或恢复种群数量。
2、世界上还有多少只白鳍豚:不幸的是,白鳍豚已经灭绝。这种珍稀动物的最后的记录是在2007年,当时长江白鳍豚被正式宣布绝种。 白鳍豚保护的历史:1979年,中国将其宣布为濒危物种。这标志着保护白鳍豚的重要一步。 法律保护:1983年,为了进一步保护白鳍豚,中国立法规定狩猎这种动物是违法的。
3、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离世,科学家们遗憾地宣布这一物种功能性灭绝。 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天敌。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过度捕捞、航运活动、污染物排放等人类因素。
4、长江中的白鳍豚,这个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稀有哺乳动物,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作为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白鳍豚的数量极其稀少,主要分布在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的1600公里江段。它们以鱼为食,通常结群活动,群落规模在2到16头之间。
5、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白鳍豚的现状被定义为功能性灭绝,这意味着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实际上已经消失,仅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偶然出现。白鳍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而备受瞩目。
6、年底,六国考察队从武汉出发,沿长江前往上海,全程3436公里,考察范围涵盖了长江中下游的所有支流。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精度搜寻,但并未发现白鳍豚的踪迹。王丁博士强调,从1997年发现13头白鳍豚到2006年的最后一次大型考察,时间跨度为9年,因此目前还不能断定白鳍豚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