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弟子所作二偈人物说明
1、弘忍弟子所作二偈涉及的人物主要是神秀和惠能。神秀:身份:弘忍的大弟子,北宗禅的代表人物。特点:强调在闲静中修心,主张坐禅与调息,形成了脱离现实的宗教世界观。作偈情况:神秀作了一偈,表达了他的禅学见解,但此偈并未直接使弘忍决定传法于他。惠能:身份:禅宗南宗的开创者,禅宗正统派的创始人,弘忍的弟子,后被称为“六祖”。
2、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的典故如下:神秀作偈:五祖弘忍为了检验弟子们是否能悟出佛法的真谛,请众弟子各自作一偈。神秀作为众弟子之一,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表达了通过不断修行来保持内心清净的思想。
3、五祖弘忍欲将法传给弟子,他请门人各自作一偈,以检验弟子是否能悟出法的真谛。众人等待神秀作偈,神秀在墙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而,惠能虽不识字,一听到此偈,却知道还未见到本性。
4、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的注释如下:神秀的偈: 心如明镜台:将内心比作明镜台,意味着心本清净,但易受外界污染。 时时勤拂拭:强调需要时常清理内心的杂念和尘埃,保持心灵的清净。 勿使惹尘埃:告诫不要让外界的污染和杂念沾染到内心,保持心灵的纯洁。这代表了禅宗北宗强调背境观心、熄灭妄念的观点。
5、既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无佛、无众生”,“本来无一物”,这些教义的本身也是虚妄的。这种自我否定的倾向,为佛教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当这一种子落入那些揭露和批判现实剥削制度的人手中时,禅宗思想可能会朝着与佛教教义相反的方向发展。
6、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
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
1、若想把双腿盘坐的姿势,坐到驯熟,并且享受到坐禅的乐趣的程度,必须先有忍耐两腿疼痛及 *** 心理准备,两腿的痛和麻,也正是初坐禅者和他自己的怯弱面,作艰苦战斗的一般历程,当他通过了这段历程时,至少他的意志力,已战胜了他的畏惧艰难而不敢面对现实的退缩心理,在人生的境界上,他已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2、此处指心就像一面镜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没有对内、对外一切现象之执著及分别,故称 不对缘面照 。这二句话,都是默中有照、照中有默。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起,其照自妙。因为不触事,所以照的功能很强;因为默,所以照的功能更微细。
3、圣严法师的坐禅指南 开始阅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体字版的序言,引导我们进入法师的禅修世界。接着,是禅修方法的详细指导,法师强调禅修的核心是体验,通过实践来领悟其真谛。禅修入门,法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步骤,从基础的经行·立禅开始,引导初学者逐步入门。
4、入定与开悟,当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强健你的体魄,坚实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业。 现在将我为美国佛教会周日坐禅会所拟的「坐禅须知」,抄录如下,以供有心学习静坐的读者参考。 坐禅须知 (一)、坐禅的准备: (1) 坐垫:四方形宽大松软及圆形高约四寸的坐垫各一个。
禅学禅的种类
1、愚夫所行禅:较低层次的禅,可能指未经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较为浅显的禅修。观察义禅:指通过观察和理解佛教教义来修行的禅。攀援如禅:可能指一种依赖外物或外在形式来修行的禅,尚未达到真正的内在领悟。如来禅:最高层次的禅,代表了对佛教真理的深刻领悟和超越。
2、圭峰宗密在其著作中,将禅分为五种:凡夫禅、正信因果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每一种禅法都有其独特的修行路径和层次,从凡夫到最上乘,每提高一个层次,就是一次对真理更深的领悟和超越。禅学的分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3、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4、禅--佛教禅宗修持方法 禅大体分有两种,一曰如来禅,乃佛陀一代时教所开讲之止观禅定,二曰祖师禅,乃达摩西来直指人心,契悟实相,明心见性之最上乘禅!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
5、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历史简介 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
吴南方的修真心语-吴南方文选语录
具体方法,我们称之为武。只有金刚不坏才好尘埃不染。万法归于生命这一法,万术归于心意把这一势。修行生命,而后明悟见性。先练一心后练一身,能叫一丝进莫叫一丝存。进就是勇猛精进,存就是有所住。勇猛精进而无所住!练功不是在练,是在悟,每一个关节都体悟到了,就成了。心无所住,力无所着,专注无念,劲始化生。
吴南方的修真心语-吴南方文选语录禅武是有信仰的科学。信仰是彼岸,科学是当下,所以有彼岸的当下就是禅武。
人体大脑及中枢神经细胞共振而入定。海底轮与百会天轮能快速合一吗...
1、大脑活动经中枢神经系统到尾椎的末梢神经共振而调息,俗称入定。实际上是人体自身调谐的一种生命活动状态。可打破习惯性思维而突破自我,禅学中谓之为空、悟觉、证道等等。是人体自身调整的一种自然自律形式。简介说,就是深度睡眠的形式之一……在组织结构学上即盆腔括约肌收缩脉冲波沿触觉神经反馈到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感知神经弧。
2、入定:人体大脑皮层活动暂时性休眠状态,生命活动基本上由植物神经系统主持。人是脊椎动物,头部大脑至盆腔坐骨神经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神经系统。脑神经负责人类的思维,中枢神经系统负责生命活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植物神经负责心、肺、肝脏等内脏功能运行及体液循环,负责人体新陈代谢等基础生命活动。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
1、在印度,有外道禅和佛教禅,佛教禅中又有小乘禅和大乘禅,大、小乘禅中又各有许多诸如“四禅”、“实相禅”、“念佛禅”等不同的种类。印度禅传入中国,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禅,并出现了以禅命宗的佛教宗派“禅宗”。即使是禅宗,除了惠能南宗之外,也还有神秀北宗等其他众多的派系。因此,要全面理解禅,就有必要了解包括印度禅在内的各种禅。
2、中国的禅宗与南传禅修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禅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而南传禅修则属于小乘佛教的实践方法。它们在修行方式、目标和教义上存在差异。禅宗强调通过顿悟实现自我解脱和普度众生,以达到成佛的目标。南传禅修则侧重于个人的修行和自我解脱,目的是成为阿罗汉。
3、第三,把“观”等同于“慧”,误解了定力与修止的效果与内观智慧的关系。慧指的是止观的成果,而不是其修行方法。出世间慧,即内观智慧,是通过观禅获得的,而非止禅。同时,观禅也会获得定力,被称为楞伽大定。因此,不存在“止→慧”的逻辑,而是“止观→慧”。第四,将禅定修练等同于静坐。
4、其实,不管你修密宗或修禅宗,都一定要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禅宗,也就没有密宗。禅跟密,本身的精神所在都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密宗,是由有相,先有相慢慢修到无相;那禅宗直接一下子就是无相,所以,禅宗就是无相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