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辨证论治
外感发热的辨证论治关键在于辨识热型,具体要点如下:发热恶寒:表明热与寒并存,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可能在卫表阶段,治疗需注重解表散寒。壮热:表现为仅发热不恶寒,体温在39°C40°C之间甚至更高,热势稳定且持续时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治疗需清热泻火。
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对于外感发热的病人,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施护中有其根本的不同之处。表热证为六*或疫毒之邪侵犯皮毛肌腠,使卫气受遏,肌表得不到正常温煦,邪气闭阻,营卫不得宣通所致。
辨证要点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研究中,辨证论治仍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荣氏辨证治疗体温在39℃以上或波动在38.5~C以上的外感发热症300例。
”4 辨证施治 本证可分风寒发热、温热发热、伤暑发热、湿热诸种:1 风寒发热 见《症因脉治》。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骨节酸楚,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病因时令当寒,或非时暴寒,或早晚受寒,致寒邪外袭,客于肌表,卫外之阳被抑,腠理闭固,表阳不宣而发热。
阴虚内热:主要采用养阴清热的治疗方法,通过滋养阴液、清除内热来达到治疗目的。传统治疗发热的方法 伤寒:在《伤寒论》中,发热被分为六经进行辨治,这是一种系统且古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温病:清代发展出的温病理论,将发热分为胃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
“恶寒壮热”是什么意思?
1、恶寒是指自我感觉寒冷且与天气环境不相符,而壮热则是指发热较甚,扪之烙手的高热状态。关于恶寒:定义:恶寒是患者自我感觉寒冷,即使处于温暖的环境中或增加衣物也无法缓解的寒冷感。病因:恶寒常见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等传染病中。在中医辨证中,恶寒属于外感表证,是病邪在表的一种表现。
2、是自我感觉寒冷且与天气环境不相符。恶寒重是自我感觉非常寒冷,而且添衣加被也无法缓解的意思。见于平常的普通感冒以及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等。中医辨证中恶寒属于外感表证,医经云:有一分恶寒、则有一分表证。
3、恶寒壮热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状描述。具体解释如下:答案:恶寒壮热是中医术语,用来描述患者的一种病症表现。恶寒指的是病人感觉寒冷,即使身处温暖环境中也感到寒冷难耐;壮热则是指病人感觉身体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随面红、口渴等症状。
何谓壮热、潮热、寒热往来?各可见于哪些病理改变
1、壮热就是高热,持续发热,热势很高,不恶寒只恶热。
2、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3、中医诊断中.寒热湿燥虚实都相对而言.其中寒热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和寒热往来.壮热和潮热属于但热不寒、壮热亦称大热或高热.(是和对微热38。C度以下籽对而言)判断要点不是自觉发热.而是实温升高.中医常形容壮热是身热灼手.其实体温在39。
4、寒热往来,是指患者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表现,是伤寒病在半表半里的表现,常见于少阳病和疟疾。少阳病寒热往来,一种情况是患者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表现,此症可发生于任何时间,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同时还见有口内苦涩、咽喉发干、头晕目眩、胸胁苦满、食欲不振等症,是少阳病的典型表现。
5、寒热往来,又称往来寒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是指病人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闷,不欲饮食,脉弦等症,见于伤寒少阳病。
6、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伴有中度至高热,但也有少数疾病表现为微热。发热的类型包括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者几日即可退热,长者可能持续超过十日,甚至更久,热度难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