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常正卿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官?
1、太常正卿在清朝是正三品的官,相当于现在副部级的官。 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为太常寺的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朝廷举行大礼时由太常寺卿赞引。
2、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太常正卿是太常寺最高长官,做的是掌管时的礼仪音律历法。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
3、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正三品,与六部尚书相当。
清朝军官等级
军官:上等:第一级为大将军、将军、正都统,对应上将;第二级副都统,对应中将;第三级协都统,对应少将。中等:第一级正参领,对应上校;第二级副参领,对应中校;第三级协参领,对应少校。次等:第一级正军校,对应上尉;第二级副军校,对应中尉;第三级协军校,对应少尉。
清朝新军军官等级“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各级名称如下:上等军官: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副都统;第三级:协都统。中等军官:第一级:正参领;第二级:副参领;第三级:协参领。次等军官:第一级:正军校;第二级:副军校;第三级:协军校。此外,清末军衔制还设有额外军官。
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
清朝正目级军衔相当于班长,属于士官与士兵级别。清末新军编制参考德国军制,将人员分为军官、士官、士兵三类。正目在早期相当于下士级,后来在1905年清廷颁布的《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中,正目对应上士。正目带领一个棚,大约有14个兵,与普通士兵有本质区别,但与军官相比,并非高级官职。
清朝末年,北洋水师作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北洋水师的军衔制度,体现了其严格的组织架构和军事规范。军衔等级由高到低排列如下: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这三个职务属于高级军官,分别负责统领舰队的高级指挥官。
清朝官员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清朝的巡抚、总督等官职在当时相当于现今中国国家最高层的高级官员。总督与巡抚是重要官职,总督相当于全国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其权限等同于地方局第一书记与大军区司令的综合,品级相当于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员。
清朝官员对应现代官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从一品: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大约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从二品:巡抚与布政使,大约等同于现在的正省级干部。
清朝时期的正一品官职,如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总理。 从一品官职,如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从二品官职,如巡抚与布政使,约等于现代的正省级干部。
正一品官职在清朝相当于现代的正国级官员,担任这些职位的多为皇亲国戚,如亲王、贝勒等。 副一品官员在清朝的官阶中,相当于现代的副国级官员,如电视剧中常见的和珅、纪晓岚所担任的六部正堂和检察御史的职位。 正从二品官员在清朝多为各省的总督级别,相当于现代的正部级副部级官员。
知府:清朝的知府是从四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主要负责一府的民政和司法。 道台:道台是正四品官员,主要负责或协助巡抚负责一府或若干个府的钱粮、河工等事务,相当于今天的行署专员。 巡抚:巡抚是从二品官员,主要负责一省军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军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