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税申报
第1栏“应征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填写应税货物及劳务、应税服务的不含税销售额,不包括销售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和销售旧货的不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出口免税销售额、查补销售额。
具体流程包括:首先,企业需要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包括销售额、进项额、应纳税额等信息。其次,根据填写的申报表计算出应缴纳的增值税款项,并按照规定时间和方式进行缴纳。最后,企业还需要领取发票等相关证明文件。
法律主观:一般纳税人如何进行纳税申报抄税报税:一般情况下,抄税日期为每月8日以前,增值税报税日期为10日以前,所得税为15日以前。
农产品再销售纳税申报,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申报时,主表第8项“免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栏、第9项”免税货物销售额“栏、附表一的”免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明细“填写免税货物的含税销售额,不填写其他栏次。
步骤:在纳税申报时,先按照当期实际收到的预收款,填写《增值税预缴税款表》,到主管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厅,办理税款的预缴入库。在申报当期增值税时,这部分不征税开票数据,不应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显示。
2022年年终一次性奖金最新政策
首先要明确年终奖不属于12月工资,是一次性奖金。
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根据2021年12月29日的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
以避免部分纳税人因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综合所得后提高适用税率。
年终奖个税优惠政策,还将继续延用3年 该项通知规定,对于打工人在2021年内的全年收入,可继续充分运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少交个税。
年12月2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会议决定,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
年终奖个税筹划临界点怎么样测算
图 4 年终奖个税临界点示意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如果发放36000元年终奖,个税需要缴纳36000×3%=1080元,到手34920元。如果多发1元,也就是发放36001元年终奖,个税需要缴纳36001×10%-210=3390.1元,到手3269元。
测算,有2个区间的年终奖个税减税幅度很大,分别是8万到6万,减税幅度近70%。年终奖3万,按照老方法需要缴纳2895元个税,新的个税方法只需要缴纳900万,减少1995元或69%。
第一步,计算换算后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步,确定适用税率。按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第三步,单独计算纳税。
正面回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44000元适用的还是10%的税率,140001只多了一块钱,税率就翻了一番20%。从上表可以看出,年终奖的临界点分别是36000元、144000元,300000元,420000元,660000元,960000元。
法律分析:新的年终奖发生税额变化较大的临界点区间就是:6万元,14万元,30万元,42万元,66万元和96万元这几个点。 这几个点容易发生超过1元,扣税就超过几千块的现象。
按照年终奖个税的计算方式,54000元除以12为4500元,对应的税率为10%,对应的速算扣除数为105;54001元除以12约为4500.08元,超过了4500元这个“临界点”,对应的税率提高到了20%,对应的速算扣除数为555 元。
年终奖临界点的六个盲区
1、单独计税方式下6个雷区 年终奖适用税率从3%升至10%之间的雷区 年终奖适用3%税率的临界点为36000元,此时需要缴纳的税款为:36000×3%=1080元,税后年终奖为34920元。
2、” 按照新的个税法以及实施条例,现在的税率盲区临界点分别为:(18001元,192833元);(54001元,6018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46元);(960001元,1120000元)。
3、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说明6个盲区的形成原因及避开方法:假设个人取得年终奖为Y元,且当月的工薪所得高于或等于3500元。若年终奖18000 设Y-(Y×10%-105)=18000-18000×3%,Y=192833元。
4、一时间“年终奖临界点”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宁可少千元,不要超一元”被很多人称为无奈的应对良策。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七档,因此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形成了6个“盲区”。
5、企业在发放年终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踏入这个‘盲区’之内,如果踏入了这个‘盲区’,就可能造成员工心理的不舒服,也影响领导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