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时候,老师面对刚进新学校的学生,也会保留和家长的联系方式。现在最主流的就是离开微信。
然而,微信沟通虽然方便,但也有很多“雷区”。如果家长不重视,可能会给老师留下更“难忘”的印象。
下面小编就为你简单梳理一下。和老师微信聊天有什么注意事项?
1活性表面特性
加了老师的好友后,很多家长都上来“老师你好,最近我们家的文艺表演怎么样?”完全没有自我介绍。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脸都黑了...
再看看父母的外号,“云淡风轻”,头像也是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谁。真的是彻头彻尾的蠢。
要知道,通常一个老师要带两个班,近百个学生。谁知道你说的是哪个?更何况,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轻易告诉你学生信息?
正确的做法
给老师加好友时表明身份,如“我是某学生家长”;
老师确认好友后,再次向老师打招呼,确认“老师你好,我是一年级三班的妈妈”;
当老师已经能够完全把你和你的孩子对上号的时候,再进一步沟通。
尽量避免
不做任何解释,直接问孩子;
太标新立异的昵称和头像。
2尊重老师的作息
有的家长可能平日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深夜。有些家长经常出差,可能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
但是请家长一定要记住,你工作忙是你自己的事。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没有义务和你分享私人时间。
正确的做法
尽量在工作时间联系老师;
如果不得不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请尽量长话短说,并为此道歉。
尽量避免
晚上9点以后、早上7点以前,以及周末、法定节假日打扰老师;
不想自己解决事情,太依赖老师。
3.耐心点。
有些家长不耐烦了。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回复,他们会不断重复提问,或者每隔几分钟发一个问号,以示催促。
更夸张的是,老师不回微信就直接打电话问问题。有个老师曾经说过,他只是去楼下超市买东西,没带手机。回来后,他看到微信上有四个未接电话和十几条信息,都是来自同一个家长。真是哭笑不得。
正确的做法
在一次谈话中尽量把问题说清楚,简明扼要,明确重点;
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回复,请耐心等待;
除非有非常紧急的事情要联系老师,可以直接给老师打电话。
尽量避免
把一件事分成十几个字,占满几个屏幕;
频繁催促老师,发各种表情,或者同一句话问几遍;
不断给老师打电话。
4聊天要注意分寸
有些家长可能有很强的交流欲望,想快速拉近和老师的距离。于是微信一直缠着老师聊天,从祖籍背景到父母的工作,再到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都给老师解释。
还有的家长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想全面了解老师。他们总喜欢打听老师的个人情况:“老师你结婚了吗?”“你的孩子多大了?”“你老公是做什么的?”“你住在哪里?”“你父母退休了吗,你好吗?”好像老师面对的不是家长,而是公安机关。
正确的做法
和老师聊天仅限于和孩子学习相关内容;
需要跟老师说明特殊的家庭背景,说明重点就好;
咨询老师的问题回答完后,及时礼貌地结束谈话。
尽量避免
跟老师东拉西扯,聊些短育儿、娱乐八卦之类不相干的话题;
询问老师的个人隐私,包括家庭情况,学历,工作经历等。
尽量从老师那里获取其他同学的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
5注重朋友圈的影响力
除了聊天,微信的主要社交功能还是在朋友圈。
虽然在朋友圈发什么是你的自由。但是在发布之前,请一定要考虑到你孩子的老师和班里其他同学的家长也会看到这个内容。他们看完会对你和你的孩子有什么印象?
正确的做法
注意发朋友圈的频率,限于不刷屏;
如果真的想发布个性化内容,可以将朋友圈设置为可见;
如有老师和其他家长的评论,请礼貌回复。
尽量避免
频繁转发各种谣言、广告、购物、投票文章;
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尤其是负面评价;
发布会曝光了家庭情况和学生隐私。
6人对接
微信普及后,几乎人人都有账号。但是家校联系的时候,主要对接的人只有一个。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要和老师交换微信,更不用说轮流联系的“车轮战”了。
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两个班100多人,一个学生,两个家长,交往300多人。如果有爷爷奶奶要加老师的微信号,那画面简直不堪入目。老师没那么多精力应付这么多人。
正确的做法
一个家庭由一个学生,一个主要负责孩子教育的家长,还有老师朋友组成。
其实情况比较特殊。双方家长都需要和老师交朋友,尽量有一个人负责和老师的日常联系。
尽量避免
一个学生微信上有两个以上的家长和老师,尤其是远房爷爷奶奶;
双方家长反复问老师同一个问题;
家长意见不一致,还是让老师做决定吧。
本来,人与人相处,讲究的是适当的限度。
在和老师打交道的时候,家长要多加注意。你的言行不仅决定了老师对你的看法,也影响了老师对你孩子的印象。
不用刻意讨好,也不用故作清高。老师不计其数。孩子的家教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中略知一二。
作为家长,平时适当礼貌的说话,以平常心与老师保持正常的家校联系,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