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秦穆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史记》记载的轶事典故结合司马迁对其评价,我们可知:秦穆公是个以德报怨、心胸宽广、爱才纳贤,非常有智慧的君王。人物简介: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是,春秋时,秦国有秦穆公(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原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后谥号为“缪”,因为古代“缪”(古音原读 Mù)、“穆”(Mù)二字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常常写作秦穆公。
秦穆公是什么结局?死后尸体67天没人埋
1、秦穆公于公元前六二一年去世,葬于雍城,死后尸体并未出现67天没人埋的情况。具体结局如下:去世与安葬: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后,被安葬在雍城,这是秦国的重要都城。关于他的安葬,历史记载明确,并未提及尸体长时间无人埋葬的情况。
2、实际上,“死后尸体67天没人埋”的情况并非发生在秦穆公身上,而是与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主齐桓公有关。齐桓公晚年昏庸,任用小人,导致死后无人料理后事,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之久,直到新立的齐君无亏才将其收殓。这一情况与秦穆公无关,因此不应将其混淆。
3、齐桓公死后没人搭理,尸体停放床上六十七天,有记载说: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场面惨不忍睹,之后,直到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给收殓了。
4、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秦穆公是什么样的人
1、根据《史记》记载的轶事典故结合司马迁对其评价,我们可知:秦穆公是个以德报怨、心胸宽广、爱才纳贤,非常有智慧的君王。人物简介: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2、秦穆公是一位励精图治、机巧做事、广揽人才的春秋霸主。以下是关于秦穆公特点的详细分析:励精图治: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他深知秦国的落后和被动局面,因此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他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成功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使其成为一代霸主。
3、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的国军,他为人宽厚,不计得失,豪放阔达,能以德报怨。
4、公元前660年,在位仅四年的秦成公去世后,他的七个儿子都未能继承国君之位,接班的是秦成公的弟弟秦穆公任好。秦穆公雄心勃勃,拓地千里,称霸西戎,被周襄王赐予金鼓,任命为西方诸侯首领。他称得上一位贤明的国主,非常重视人才。
5、秦穆公觉得公孙枝说的有道理,就派人拿了五张羊皮到楚国去赎百里奚。使者到了楚国对楚王说:“我们国君夫人陪嫁的奴隶百里奚跑到您这儿来了,我们国君要治他的罪,以警告那些想逃跑的人,请允许我们用五张羊皮赎他回去。
秦穆公生平简介,死亡后殉葬177人
1、生平简介:姓名与身份:秦穆公,嬴姓,名任好,春秋时代秦国国君,谥号穆,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时间: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共在位三十九年。扩张疆土:秦穆公继位后便开始扩张疆土,亲自带兵讨伐茅津的戎人。他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贤臣良将如百里奚、蹇叔等人的辅佐。
2、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安葬于雍(今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
3、然,贤明强悍的秦穆公死后却为人诟病,因为有117人为他殉葬,秦国因此失去了大量的人才,《诗经·黄鸟》就写了这件事来谴责秦穆公。 连司马迁也说秦穆公做不了诸侯盟主是应该的,因为他“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
4、早在商周时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动用了177个活人,这在当时来说,规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这里177个人里面,有三位人才,本来是要留给下一代,辅佐新任君王的,没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队伍当中。秦穆公所殉葬的177人,绝大多数都是宫女、妃嫔。
5、秦国历史上造成轰动的一次殉葬发生在秦穆公去世之后,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去世之后,有177个人为之殉葬,这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诗经小雅》中专门有一首名为《黄鸟》的诗谴责这件事。要知道,177人殉葬在当时来说就已经是极限了,很可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人数最多的一次殉葬。
6、秦穆公要求人殉葬的原因主要是受当时商周传统礼制和秦国落后习俗的影响,并且在一次宴席上大臣们做出了殉葬的承诺。为秦穆公殉葬的人数是177人。原因: 受商周传统礼制影响:活人殉葬是商朝和周朝中前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丧葬制度,秦国作为恪守商周传统礼制的国家,也保留了这种陋习。
秦穆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1、秦穆公是一位励精图治、机巧做事、广揽人才的春秋霸主。以下是关于秦穆公特点的详细分析:励精图治: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他深知秦国的落后和被动局面,因此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他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成功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使其成为一代霸主。
2、根据《史记》记载的轶事典故结合司马迁对其评价,我们可知:秦穆公是个以德报怨、心胸宽广、爱才纳贤,非常有智慧的君王。人物简介: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3、综上所述,秦穆公是一位有勇、有谋、有远见的霸主,他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去世后,得到了隆重的葬礼和广泛的哀悼。而关于“死后尸体67天没人埋”的说法,实际上是对齐桓公晚年的误解,与秦穆公无关。
临终前点名三个人陪葬的秦穆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陪葬这三个人是秦国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奄息、仲行和针虎,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号称三良。据《史记三家注》记载,秦穆公去世之前,有一次宴请群臣的时候,对众人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大家一起享乐,死的时候希望有人陪他。
心胸宽阔的秦穆公其实殉葬制度说白了还是为了陪衬死者,而秦穆公在历史中记载的是一个心胸开阔,珍惜每一个人生命的人。
这样看来,秦穆公还真是一位浑身都是优点的人。可事实上,人无完人,是人就总会有缺点。秦穆公在临死前做了一件事情,这一下就让人对他的好感大跌。因为在秦武公去世时就开了殉葬的先例,所以秦穆公去世时也有这个习俗。
是秦国子舆氏(一说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世人称之为“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