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储存的大米里长虫子,但实际情况是储存时间长的大米基本都会长虫子。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在储存大米之前,已经仔细确认了大米中没有虫子,并且对大米进行了妥善的保存,保证其不会接触到外界的虫子,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虫子就像是“靠空”生长的一样。
为什么米放久了就会莫名其妙地长出虫子呢?要搞清楚这些bug从何而来,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们是什么bug。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莫名其妙地从大米里长出来的昆虫是小暗甲虫,它们的口器和大象的鼻子非常相似。其实这种昆虫叫“米象”。
在生物分类学上,稻象甲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其成虫和幼虫主要以谷物为食,也就是说,除了水稻,其“食谱”中还有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绿豆等杂粮。
米象的平均寿命只有5个月左右。它们的一生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成虫阶段占据了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繁殖后代是它们的“重要任务”。
与许多昆虫不同,米象不会成堆产卵。雌米象成虫经过后,会用有力的下颚在谷粒上钻孔,然后在谷粒中产卵。
通常,它们在一粒米中只产一个卵。产卵后,雌性稻象甲成虫会分泌一种凝胶状物质来封闭它们在谷粒中钻出的洞。
如你所见,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雌成虫每次产卵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平均每天只能产4到5个卵。这种产卵效率在昆虫界可以说是很低的。
尽管如此,它们产卵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研究数据显示,每只雌性成年米象一生能产300到500粒卵。
环境温度对米象卵的孵化速度有很大影响。在理想条件下,它们只需三天就能孵化成幼虫,但如果温度较低,则需要6至9天。一旦孵化出来,它们就会以谷物中的物质为食,迅速生长。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19到34天内,米象幼虫就会进入“化蛹”阶段,米象的“化蛹”阶段比较短,一般来说只有3到6天,最长不会超过20天。
过了这个阶段,化蛹的成虫就会从谷物中脱出,然后一边吃其他谷物一边继续繁殖。
对了,作为鞘翅目的一员,米象的成虫会飞,所以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很容易把卵产在自己喜欢的谷物上。
要知道,米象的卵非常小,平均长度只有0.7毫米,平均宽度只有0.3毫米,卵的颜色非常接近米粒的乳白色。这样的小卵,加上保护色,深深地隐藏在米粒里,我们根本用肉眼发现不了。